玩中求全
作为传统的东亚人,我们从小到大一路被“优绩主义”包围,只要一次考试没考好,就面临着父母的男女混合双打。甚至在成年后的工作、婚姻也成为了父母与他人攀比的资本。而在我们的印象中,欧美人似乎从小就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在学校里不单单只有学习考试,还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各种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成年后也享受着work-life balance。这虽然是一种刻板印象,但也一定程度反映着东方人和西方人对于自己生活的不同态度。那么同样都是从猿类进化成的智人,为什么我们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呢?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大概就是我们接受的文化在出生后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因为一些ABC(American-Born Chinese)也拥有着西方人的生活态度。那么人类,或者说动物的本性是什么呢?我们的本能应该是努力学习还是快乐地玩耍呢?
其实爱玩才是动物的天性。在动物园里,我们经常见到某些动物对于饲养员设置的娱乐设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一直尝试与其互动;在澳大利亚的野外,幼年的袋鼠们会互相打闹,以此强化自己的战斗技巧;我们人类在小时候也很贪玩,甚至有的小孩玩得忘记了写作业,导致被家长老师批评……这些现象都在诉说着动物的本能。
玩耍行为在很久之前就被科学界定义为动物在没有疾病或外力强迫时的自发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自愿的、重复但不刻板;②看似没有明确的目的,也谈不上直接的实际用途;③不局限于特定的个体,而是在群体中普遍存在;④行为模式丰富,常常有夸张的动作。通常玩耍行为被划分为:运动玩耍(个体进行跑、跳、摇头、踢腿等动作)、物体玩耍(个体对于无生命物体表现出的行为,如海獭玩石子)以及社交玩耍(可发生在同物种和多物种之间,如人与人之间的打闹、宠物猫和宠物狗之间的追逐嬉戏等)。此外,还有一些玩耍方式仅发生在“聪明”的物种中,如乌鸦喝水,人类和灵长类动物进行解谜游戏等,这类玩耍通常也被称为认知玩耍。虽然通常认为玩耍行为发生在较高等的、拥有大脑皮层的物种中,但近期也有研究证明在昆虫(熊蜂和果蝇)中可能也存在类似玩耍的行为。
这种看似无意义的玩耍行为既然能在长期的进化中被保留下来,一定是有意义的。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动物必须要拥有足够的时间和安全的环境,才能从事那些不具备即时效益的活动。而玩耍行为正符合这样的特征,它可以让个体学习或完善行为技能,提高社交能力、生殖能力、本体感知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甚至可以延长动物的寿命。这样的优势通常在个体成年后才显现出来。而玩耍行为通常发生在幼年的个体中,因为成年个体通常面临着更多的生殖、生存压力,这些更重要的行为可能占据了成年个体的较多时间,从而影响了玩耍行为在成年个体的发生。
在神经科学领域常用的模式生物中,大鼠与小鼠相比,在幼年期表现出更丰富的社交玩耍行为,且这些行为很容易被量化。所以大鼠通常被用做玩耍行为的研究对象。目前已经揭示大鼠中参与玩耍行为调节的脑区有前额叶皮层(PFC)、伏隔核(NAc)、杏仁核(Amyg)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等区域。而其中涉及到的神经递质有多巴胺(DA)、大麻素(Testosterone)和阿片肽(Opioids)等。在大鼠中被广泛研究的是一种叫粗暴玩耍(rough and tumble, R&T)的行为,这个行为通常包括突袭(pounce)、按住(pin)、拳击(box)以及追逐(chase)等步骤,被认为是幼年大鼠对成年后的交配行为或者打斗行为的“演习”。有研究指出,幼年大鼠中的PAG脑区有更高水平的甘氨酸,通过甘氨酸提高了NMDA受体的活性,从而导致幼年个体拥有了更高水平的玩耍行为。
另一方面,性别差异也影响着玩耍行为的水平。在雄性动物中,通常拥有较高的玩耍水平强度,这可能是由受了高水平雄激素的影响。有趣的是在斑点鬣狗中,雌性反而拥有较高的玩耍强度,而雌性体内恰好也比雄性拥有更高的雄性激素水平。也有研究指出,雄性大鼠杏仁核区域的小胶质细胞有更高水平的吞噬作用,通过吞噬新生的胶质细胞促使杏仁核向“雄性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大鼠之间的肢体动作、声音信号通常也会影响这种玩耍社交是否可以顺利进行。当互动双方都释放愉悦信号(50 kHz的声音通常与正向行为相关)时,玩耍行为很容易继续进行;但当其中一方发出负向信号(22 kHz、竖毛、咬等)时,玩耍行为很容易转变为真正的打斗。
最后,在野生动物群体中也观察到了一些另类的玩耍形式。如在美国发现的年轻夏威夷海豹群体会将鳗鱼塞进鼻孔,只因为他们认为人类潜水员的氧气管很酷;而某年夏天突然出现大量顶着鲑鱼尸体“帽子”的虎鲸群体,这种“潮流”又在第二年迅速消失。这些行为的传播先于基因的遗传出现,因此不属于本能行为。但这也提示动物除了先天的玩耍行为以外,也有能力通过后天的学习掌握更多的玩耍技巧。
玩耍是我们的天性,这种天性既刻写在基因里,也通过文化传递,成为生命智慧的独特体现。So, fuck the work-life balance, work less and live more.
以上是本次Journal Club的总结,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次journal club的 slides 见附件pdf:
by 马铭泽、陈洁、王蓉